來源:未知 時間:2019-04-11 21:48 訪問: 次
3月27日晚7時許,鶴壁市外國語中學初三學生姬智慧在搶救34天后不幸離世。搶救無效,少女離世
監控顯示,2月21日下午6點左右,姬智慧向同學借了衛生紙后走上了三樓的衛生間。
據在衛生間見過她的同學回憶,姬智慧在洗手間的窗臺邊站了10多分鐘。
6點15分左右,姬智慧縱身從窗臺跳下。
姬智慧留下的課本
據姬智慧父親介紹,她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并不差,年級排名100左右。
孩子平時比較開朗,出事前還和爸媽、弟弟一起到北京游玩,期間也沒有顯出任何異樣,也并未與家人發生矛盾或沖突。
這樣一位“開朗”的少女,究竟經歷了什么,才會選擇以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透過她的筆記,似乎能收獲一些答案。
【2018年11月26日】
“今晚周考了,考試過程中又肚子疼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要不是頭疼、胃疼、肚子疼,沒有一次正常過,唉…”
“老師講的內容我基本能消化一下,突然想到了小學班主任…唉,時間真的如此之快,我竟然初三了,高中的生活一定會更苦更累”
【2018年11月30日】
“我,想去死,有那么一瞬間。但這個想法也有的”
“我一直要看起來一切都好的樣子,那樣才可能不會被人說三道四”
【2018年12月3日】
“今天晚上就考試了,很擔心,很緊張。”
“你還好嗎?考試的話沒關系吧?.......”
“想死的心卻愈發強烈了”
【2018年12月11日】
“今天,沒有自殘,沒有自殺,但自殺的念頭遲遲無法離去。”
“今天的姬智慧,你知道嗎?你真差勁”
從2018年11月20日到2019年2月21日,歷時三個月的折磨與掙扎。
她努力了,克制了,但最終卻沒能戰勝心中的惡魔,選擇以最極端的方式結束掉自己年輕的生命。
考試焦慮,姬同學的情況絕非個例。
中國人口宣教中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人格調研報告》顯示:超過80%的小學生存在考試焦慮,主要原因是擔心自己考不好招致家長的打罵。
中學生考試焦慮的總檢出率為68.8%,初中生考試焦慮狀況比較嚴重:中度或重度考試焦慮的初中生占25.4%,女生的考試焦慮水平顯著高于男生。
父母的過度期待,是孩子考試焦慮的一大主要因素。
有位重點中學的高中生說:“我害怕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我怕考不上重點大學,使他們失望”。
如何積極面對孩子的不優秀,甚至平庸,成為父母的必修課。
有一回,在婆婆家聚會。
小叔家有兩個孩子。女孩8歲,畫畫特別好。男孩5歲,數數能從1數到1000。
我兒子就在旁邊看他倆表演。
看完以后,我老公就說:“來,走了兒子!去滑滑梯去。“
我當時就覺得,我老公真的特別牛,是一個特別偉大的父親。
我老公在面對兒子的平庸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那種從容和不屑、那種無所謂。
我老公曾經和我說過一句話:我養出來的兒子,啥都不會他以后也會特別快樂。
其實,我和我老公,都是特別平庸的人,但是我們現在過得很開心啊。
所以,家長真的不要過度地消費孩子的童年。
你要有這個信心,你的孩子,以后錯不了!
在面對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時,爸爸能夠以最輕松的態度站在孩子身后,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望子成龍”或許是潛藏于內心的一種意識或潛意識層面的欲望。
但平庸,或許才是人生的常態。
知乎上有一對老人似乎很“樂意”接受孫子的平庸:
從小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兩個老人家樂天安命什么都看得開,經常和我說:
大孫子,我們不指望你出人頭地,就希望你一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
但是,當我跌出全班前五那次,把我收拾得連親媽都不認識的也是他倆……
可能他們覺得“考進前五”是平平安安的必要條件吧……
接受孩子的平庸,有時比接受自己的平庸還難上百倍。
但接受孩子的平庸,并不代表允許孩子不去努力奮斗、努力學習。
唯有教育才能斬斷貧窮,這句話對大多數的家庭與孩子,依然適用。
為什么讓孩子用功讀書?有一段采訪,可能代表了一部分父母的心聲:
“您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我現在不能!”
我記得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
我讓我家孩子用功讀書,好好學習。不是為了跟其他人比成績。
是為了讓我家孩子長大了有選擇的權利,選一個有意義的有時間的工作,你覺得你的工作有意義,你就會有成就感。
你覺得你的工作不霸占你的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加尊嚴就是快樂。
......
龍應臺這段話,被很多父母拿來告誡孩子為什么要讀書,堪稱“教科書”級別勸學。
確實,在物質生活不豐富的年代,孩子從小對生活的艱苦便深有體驗。
如果通過學習就能謀一份體面的工作,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是,如果父母對現在的00后、10后的孩子再說同樣的話,毫無生活壓力的他們,根本難以體會到這段話的深意,孩子甚至會說:
媽媽,我特別喜歡打游戲。
現在打游戲都年薪百萬、甚至千萬,既有成就感又有尊嚴,特別快樂…
媽媽,我特別想成為UP主。
它能給別人帶來歡樂,做的好能年入百萬…【“DuangDuang”的成龍、“Are you OK”的雷軍,都是B站UP主的代表作】
這代被互聯網寵愛的幸運兒,一出生就浸泡在互聯網里,獲取“知識”的渠道遠超父母,僅憑一些文字便想觸動他們已不再適用。
有一個問題不得不面對:在高大上的奮斗鏈條上,父母已經找不到更多的“誘餌”來激勵孩子了。
然而,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學識,更在于培養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面對學業的壓力以及外界眾多的誘惑,如何讓孩子從內心、從一開始便不抵觸學習,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引導。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成為孩子未來學習的關鍵。
父母合理期望,給孩子以成就感(難度:★★★☆☆)
父母的過度期望,可以說是造成孩子“童年恐慌”的“罪魁禍首”。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曾跟她講:
媽媽,你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很平庸,不可能像你和爸爸一樣都拿到博士學位的。
因此,在學習上,父母對孩子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期望。
這個期望分階段地設置在稍微高于孩子的水平之上,讓孩子每達成一個期望,便能獲得強烈的成就感、以及對學習的勝任感,這才是驅動孩子愛上學習的關鍵。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事半功倍(難度:★★★★☆)
兒童敏感期是指兒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里,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
抓住孩子的學習敏感期,孩子的學習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例如,兒童識字并非越早越好:
0-3歲是孩子口頭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不應急于識字;
4歲時兒童對對漢字的識別基本依賴語境或其他環境;
5-6歲的兒童才能夠依靠漢字本身的特點進行認讀。
讓孩子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考驗父母對孩子的認知,以及面對提前學習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表現優異時的篤定。
認真對待生活,成為孩子的榜樣(難度:★★★★★)
所謂,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你對待生活的態度,便是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怎樣的人。
著名詩人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學習,從來都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而學習的結果,也從不應該只由孩子一人承擔。
聰明的父母,永遠與孩子統一戰線。
- 上一篇:中產人家怎么教育出精英
- 下一篇:江歌被害884天,劉鑫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