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況
陳健,男,12歲,小學五年級學生,家有父母和妹妹四人。陳健的智力屬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小學二年級下學期以前,其語文、數學成績在班內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后來成績就明顯下降,特別是到了四年級時,語文、數學兩科考試經常不及格。在老師和同學的眼里,陳健的性格比較內向,平時話語不多,但是為人誠實,能講實話。陳健的父母在鬧市區擁有一個銷售裝潢油漆的店鋪,他們成天忙于生意上的事情而無暇顧及陳健兄妹倆的學習,就是生活上的事情大多也是兄妹二人相互照顧。用陳健自己的話說,兄妹二人簡直是相依為命。據陳健介紹,他在家的休息時間基本上都用于父母店鋪的事情。除了為父母做飯、送飯外,還要代父母看店鋪售貨。陳健年齡雖小,但他對店鋪內每樣商品的價格、品質和行情了如指掌。在幫助父母經營的過程中,陳健對賺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學習興趣逐漸下降。他現在非常討厭學習上的事情,經常想,“干脆回家幫父母做生意”。據他交代,不知從何時起,他上課的時候就根本聽不進老師的講授,頭腦中想起的都是前幾天他所經手的幾件生意;課后他從不復習所學功課,每次的作業都是照其他同學抄的。當陳健成績出現下降的時候,老師只是跟他談了幾次話,叫他不要光顧著賺錢,多思考一下學習上的問題。當陳健提出將來要當大老板、大企業家的想法時,老師有恥笑他的情況。這更增加了陳健的厭學情緒。陳健現在的想法就是,“讀書沒有多大用處,只要能賺到大筆錢就行”。
⒉案例分析
在我國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陳健的厭學癥很有其代表性。從他身上可以看出,現時社會上的“重商輕學”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它誘發了學生的“讀書無用論”思想,致使有些學生賺錢興趣上升,求知興趣下降。另外,陳健的厭學起因于在家“不務正業”。身為小學生的他,在家本應以預習、作業和復習等學習活動為主,但其學習時間全部被副業排擠掉。他不僅被迫同時承擔起照顧妹妹、家務勞動和協助經營等職責。因此,完全可以說,陳健的厭學是從“不學”開始的。長期以來,他沒有養成在家做作業和預習、復習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成績低下,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⒊矯正措施
若從教育的社會系統工程觀點出發,教師應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尤其是學生家長,都來關心學生的學習。但若僅就學校教育的范疇來講,針對陳健較為明顯的厭學癥狀,教師不妨可以嘗試下列矯正措施。
第一、有必要引導家長卸掉陳健的副業重擔,助其形成學習使命感、義務感和光榮感。
第二、教師可利用某次班會課,抓住陳健這樣的典型事例,進行集體商討。在不點名批評、指責的條件下,請全班同學出點子、提建議。引導陳健端正學習認識,改變其“愛錢厭學”的認識偏差。
第三、教師在學生中組織“義務小分隊”,進入陳健的家庭,幫助他補習功課,督促他抓好各環節的學習效果,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四、抓住陳健“想當大老板、大企業家的念頭”的積極性,借用適宜的企業家榜樣的事例,引導他樹立“先存知識,后當大企業家”的正確理念。
4.效果
通過一系列措施,陳健的學習態度端正了,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班級的學習成績也逐步提高。
- 上一篇:哪三大因素造成了厭學?
- 下一篇:中學生厭學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