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時間:2017-12-28 15:45 訪問: 次
一、厭學心理的不良影響
厭學的直接后果是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更為嚴重的是,厭學還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學生因厭學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會和人民。有厭學心理的青少年表現為學習認識上存在偏差、情緒情感上消極悲觀、行為上遠離學習活動,而這些都將影響到兒童的整體學習效果和生活質量。
1、問題行為多
研究表明,兒童的問題行為與學習障礙并存,約有1/3的厭學兒童存在問題行為,甚至有進一步導致犯罪行為的可能。因此,兒童的厭學往往與其反社會行為有著密切聯系。
2、存在情緒障礙
大量研究表明,厭學兒童存在較多的情緒障礙如學習和考試焦慮、睡眠障礙、對自身能力過分擔心等。曾有報道說有35%的厭學兒童有抑郁心理,并對學校存在不滿情緒。因此,由厭學引起的情緒障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3、社交能力低
社交能力包括社交意識、伙伴關系、社交技能和社會適應等問題。研究表明,厭學兒童對社交能力和社交重要性的意識較低,社會適應能力普遍較差。
二、厭學心理內涵
厭學心理是指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為學習活動單調、枯燥、乏味、沒勁對聽課、做作業、復習考試等感到厭倦,并將學習看成是一種生活的沉重負擔,不能從事正常的學習活動,經常逃學或曠課,嚴重的導致輟學。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曾在全國做過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發現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初、高中生僅為10.7%和4.3%。
厭學心理作為當前青少年學習心理障礙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它與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格格不入,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同時這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厭學心理的產生過程
雖然,厭學在學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但對于學生個體來說,厭學并非從來就有。兒童來到世界以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學習和探索的欲望。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探知未來世界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打破沙鍋問到底”就是很好的詮釋。兒童在幼兒園中幾乎不存在厭學問題,到小學一二年級也很少有學生的厭學問題,只是到了中高年級、初中、高中,學生的厭學問題才逐漸增多。
而且即使是厭學的兒童,他們也并非對學校的所有生活都厭倦和厭惡,有的厭學兒童,對課外活動、校外活動或技術性課程、工藝性課程很感興趣,甚至有某些專長,他們在文化課的課堂里,常常注意力分散,頻頻出現離位行為,可是對某些活動卻表現得十分投入,注意力穩定而集中。
可見,學生厭學是學生走進學校生活以后而逐漸形成的。那么,厭學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當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如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水平很低,缺乏自信等。厭學心理是逐步形成的,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即焦慮階段、懷疑階段、恐懼階段和自卑階段。
(一)焦慮階段
焦慮階段是指學生由于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而產生冷淡和焦慮意識。這里預定目標不僅僅體現在學習的終極目標,比如考試的成績上,還體現在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中,比如希望自己在課堂上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在回答老師提問時,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做作業時,希望自己能夠順利地完成等。
當這些目標沒有能夠實現(如果把這些目標理解為人的一種學習需要,那么,人沒有能夠實現這些目標就是人的學習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人在心理上就會產生焦慮的意識,產生不安的情緒。但這時學生對學習仍有信心。而且適度的焦慮會對人產生一定的壓力,而適度的壓力又會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對學習還是有好處的,能促使學生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態,從而獲得學習上的不斷進步。
但焦慮程度過重,或不斷地、頻繁地產生焦慮,則會使學生的學習心理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即懷疑階段。
(二)懷疑階段
學生對學習的懷疑階段是指學生由于在學習上多次失敗,對自己或老師設定的學習目標常常不能實現,進而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覺得自己似乎不是一塊學習的“料子”。但這一階段,學生對學習仍未完全喪失信心。
懷疑階段的顯著特征是學生在學習上遭遇多次失敗和挫折,而每一次失敗和挫折都會引起學生的情緒波動,一方面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另一方面,也會產生一些如不滿、冷淡和敵視等不良心理。這時,如果有學習成功的機會出現時,學生的學習信心、自信心又會增加。
但如果經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卻仍然不斷地失敗,則學生的學習心理會進入第三個階段,即恐懼階段。
(三)恐懼階段
學生對學習的恐懼階段,是指學生在學習上產生了明顯的障礙,真的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從而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表現為上課聽不懂、對學習毫無興趣、一聽到學習就頭痛等。在恐懼階段,學生的內心上會伴隨著想逃避學習的心理發生。當學生內心產生恐懼,而又無法逃避學習時,學生的心理就會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即自卑階段。
(四)自卑階段
學生對學習上的自卑階段,是指學生把學習上的失敗,全部歸結于自己學習能力低下,以至于徹底失去了學習信心。常言道,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死,學生徹底失去了學習信心,就等于是學習上“心死”了,學生一旦產生這種學習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則不但學習學不好,而且會影響到學生的整個學校生活,使其整個學校生活籠罩在自卑的心理陰影之中。
三、厭學心理的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學生產生厭學,始于不能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伴隨著學習上的不斷挫折和失敗。而這種學習上的挫折和失敗,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及智力的原因,但最主要的不是反映在知識的或智力發展上的差異,而是學生心理狀態發展上出現了問題,這些學生由于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最終導致學生放棄了學習的努力。而這種學習上的困難和挫折得不到及時解決的原因則主要是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及教育環境造成的。
(一)厭學心理的主觀原因
1、學習動機不足
學習動機不足包括兩個層次的因素,淺層因素是無成就動機,即對學習沒有需求欲,因而沒有動機來啟動學習。成就動機對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信念非常重要,它將激勵個體努力獲得將來的成功;相反,缺乏這種成就動機會限制個人的努力以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表現在對學習好壞不在乎;無成就感,無抱負和期望,對學習基本上采取一種放任的態度;精神面貌萎靡不振,懶散、拖沓,常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上,缺乏奮發向上、刻苦學習的原動力。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通過老師逼、家長壓,他們也能完成學習任務,但顯然是為了應付。
深層的因素則是負動機,這部分學生對學習有認識,但其看法是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他們從家庭或者社會那里接受了某些錯誤思想,認為讀書是苦差事,讀書無大用,沒有讀書照樣可以做生意賺大錢。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個體生意且財源茂盛的家長們,往往在不經意間誤導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厭學而追求享樂。
負動機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強勁地推動學生逃避學習,老師的苦口婆心、軟硬兼施、循循善誘,往往被抵消,“啟而不發”者大有人在。
2、學習興趣缺乏
處于成長中的青少年,其興趣的顯著特點是動搖性,只要干擾因素強烈,就會發生轉移。厭學的學生大多數是將興趣由學習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如一些學生迷戀游戲、錄像、上網,有些本來熱愛學習的學生由于迷戀上了電腦游戲后,逐漸荒廢了學業;而那些黃色書刊影像則更毒害學生,使他們輕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毆,違法亂紀。
學生的興趣一旦由學習轉為社會不良活動后不僅對學習不感興趣,反而討厭學習、反抗學習興趣轉移的原因,除了自制力不強外,還有其他心理因素,游戲錄相瘋狂刺激,新奇變幻,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
3、學習策略不當
學習策略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模式和規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對各門課程采用適合自己的、有效的策略,這些策略將幫助學生有效完成各門課程的學習任務,直至完成學業。
調查中,60%的學生覺得“上課時老師講的內容我似懂非懂”,25.9%的學生“常常走神”,或“根本聽不懂”,并且課后也不想弄懂,經常抄作業,甚至不交作業。29.4%的學生認為“本人基礎差,學習吃力,即使努力了也不會有多大進步。”這部分學生由于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或不能克服學習障礙的威脅,對學習產生焦慮,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敗感、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
有些學生為自己確定了過高的學習目標或抱負,雖竭盡努力仍和目標相差甚遠,造成心理壓力很大,因而產生消級情緒,阻礙學習,且惡性循環,這些學生缺乏探討有效學習策略的能力,導致對學習沒有興趣,學業差,需借助外力促其學習。
4、抗挫折能力較弱
許多學生雖然主觀上有學習的愿望,但學習畢竟是一項艱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時間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寵兒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幾乎都是父母幫助解決,因此很多學生堅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難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學、去動腦,長期下去,便產生厭學情緒。
而上述不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與學生所處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密不可分,即學生非智力因素不良的主要責任在于環境和教師。
(二)厭學心理的客觀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的社經地位相關因素,父母的教養態度、教養方式,以及家庭的學習環境等都會對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如重利輕智,驅使孩子過早步入商海;家庭的不良環境,如父母離異,經常爭吵,致使孩子心靈扭曲,由無法安心學習發展到失去學習興趣;父母過高的期望與孩子實際水平差距太大,孩子因心理壓力過大,難以承受,就用消極對抗來發泄自己的不滿等。
2、學校教育方面
教師的信念,師生關系,教學技巧等方面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下,教師的教育教學比較重視成績優秀的學生,客觀上對一些學習困難學生作了放棄,致使他們厭學情緒潛滋暗長;機械的訓練、頻繁的考試和過重的學業負擔,剝奪了他們的自由時間,客觀上剝奪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刻板的教學過程,將學生視為填知識的“容器”;很少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感覺聽課枯燥乏味,毫無興趣。
教師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及學校的育人環境與學生的學習之間是一種循環關系,教師對學生關心、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生學習成績好———教師對學生更關心、重視。
3、社會不良風氣
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如拜金主義思想、享樂主義傾向和一些不良風氣及讀書無用論等,都是造成兒童厭學的社會誘因。當前就業形勢嚴峻,高學歷者待業比比皆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未必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有好工作的未必是優等生,學習成績、學歷與就業水平不成正比。
這種狀況使部分在校生對自己的未來缺乏信心和目標,學習沒有動力;對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社會認可性產生懷疑。
如果您的孩子不愛學習,孩子又不愿與您溝通,讓您無可奈何,那您可以去尋求動能教育專員的幫助。
- 上一篇: 家庭教育:父母對厭學
- 下一篇:極度厭學情緒是什么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