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時間:2017-12-27 17:49 訪問: 次
新世界的大門
7月20日,江蘇的考生劉奔(化名)如愿收到了中傳南廣學院電競專業的錄取通知書。
中傳南廣學院電競專業錄取通知書中傳南廣學院電競專業錄取通知書
十個月前,他還在為高三每天可以玩幾個小時的游戲而和父母討價還價,卻被手機里的一條新聞推送“嘟”的一聲,打破了交談。屏幕上的一行字《教育部新增“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一下讓劉奔陷入了沉思。
“我的成績中等,游戲是愛好,從七八歲就開始玩,之前也參加過爐石黃金賽等比賽,算是半個職業玩家。要沒有電競專業,按照江蘇省的附加規則也能上個二本,在大學里讀個普通的專業。”在興趣愛好面前,劉奔動心了。“父母不反對我打游戲,我爸偶爾也會玩玩游戲,只是和我玩的項目不一樣。”帶著父母的鼓勵和支持,劉奔加入了首批電競專業考生這個浩浩湯湯的大軍之中。
2016年9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6年增補專業,其中公布了2016年的13個增補專業,“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位列其中,而同年12月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便成立了中國首個電子競技本科專業。“電子競技專業”的出現給“網絡一代”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原本的“枯燥”的高考也多了一種新鮮的選擇,同時也成為了一種冒險。
江蘇徐州的高三考生李曉(化名)在高考前的四個月兩次離家出走,因為迷戀游戲,一時生氣的爸爸兩度砸壞他的電腦。李曉出走后,父母每天以淚洗面,到處尋找兒子的蹤跡,知道孩子都要強好面子,他們不敢報警,只能沒頭緒地拼命尋找。折騰了好幾天,好不容易才勸回了出走的李曉,但他卻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內不和任何人講話,每天的生活只有游戲。
李母聽人說了電競專業的事兒,突然間抓住了棵救命稻草。早上六點就給田云鵬打去電話求助。2月末,李曉參加了南廣學院藝考的電競專業考試,全國12名,順利獲得合格證,只要高考過線就可以順利成為南廣電競“黃埔一期”的一員。
“孩子一下子就想通了,意識到了要努力成為這個行業的管理者,將來大學畢業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業。”李母覺得,這個專業救了自己的孩子。
并非所有人都像李曉般幸運。河北的小希姑娘從小就和別的女孩不一樣,對游戲很感興趣,小的時候家長工作忙,周末值夜班時給小希找了幾個類似4399的小游戲解悶,原本以為孩子玩玩就累了。沒想到這些游戲的難度漸漸沒法滿足小希了。
今年高考的小希(化名)是藝考生,一直以來學習的就是播音主持專業,在得知電競分析專業也在藝考招生時,小希心動了。“報考時父母是不同意的,在他們眼里這就是玩嘛,為了說服他們我準備了一整套電競專業的資料,挨個和她們解釋說,電子競技就相當于是體育項目,也越來越正式,電競越來越有前景。現在連姥姥都知道電子競技了。”
和別人不同,小希一直覺得游戲里帶給她很多感動,“有時候隊友為了保護你犧牲,你過生日或者是節日里天南海北的小伙伴都能從游戲里給你禮物和驚喜。我現在喜歡玩steam的游戲,里面有很多外國人,時常還慶幸自己英語沒白學呢!”
一直都認為自己和電競專業有緣的小希最終考了130名,雖然拿到了合格證。但相比于40名的錄取名額來說,就讀電競分析專業的希望很小。
“這個名次我沒有勇氣去賭一把。除了南廣我還報考了其他藝術類學校的播音系,以后想當個電競解說。”盡管錯過電競專業,但小希姑娘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電競夢想。
零基礎的電子競技如何成為一門專業?
隆冬的南京,假期中的校園突然打破了寂靜,成群的男孩女孩們涌入考場,自覺地排起長隊,擁擠的等候區卻四下靜默。
“N19”,他們手里緊緊攥著的報名表上畫著同樣的標簽,這是南廣藝考第一次出現這個代碼。這里就是被中國第一個電競本科專業的藝考現場,一座3000人爭奪40個生存名額的獨木橋。
學科帶頭人戴志強佯裝家長坐在考生中間,人群之中他看到一位考生帶著自己全部的游戲裝備來參加考試。戴志強心里好奇,便走近了問,原來這個考生來自廣東, 從小就喜歡電競,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好所以買的裝備也不少,帶裝備考試是想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準能提前錄取。戴志強“噗”地一聲笑了,孩子對電競幼稚卻樸實的熱愛多少讓戴志強感到驚訝。
打游戲,買裝備,升段位,這幾乎是外界對電競的全部認知,電子競技專業還沒開課,戴志強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題——如何消除大家對電競的誤解。
如果高校的專業是一場排位賽,那么剛剛獲得參賽資格的電競專業一定只是個頂著“倔強青銅”的新手,沒有專業師資、沒有配套教材,這些零基礎的專業起步條件就像是一個剛剛從教學關闖進實戰的新手,不知所措步履維艱。
戴志強是南廣電子競技分析專業的學科發起人,專業申報資料和前期籌備都是由他牽頭完成的。戴老師自己并不玩游戲,在他看來,電子競技是基于電子設備,在互聯網平臺上智慧與策略的對抗,是一種典型的藝術虛擬現實與互動,游戲中的一些場景通過藝術的首發來虛擬現實。“打電競實際上就是一種互動,這種互動不僅僅就是打鍵盤,其實更是情感上的互動。”
“電競游戲的情感互動要比普通節目的更有誘惑力,這才讓很多小朋友癡迷電子競技,而長時間沒有正確觀念的引導,加之在國家政策上沒有扶持,讓很多人認為玩電競就是不務正業。多數人被這種傳統思想束縛,落后的觀念成為電競方向建成的最大阻力。”戴教授說。
解決前行阻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電子競技正規化,辦高等教育為它正名。“百年前,女孩子唱戲并不是一種正規職業,而如今戲劇與戲曲成為大學教育中的一個專業。”
除了戴志強,南廣的電競專業還有一家合作辦學的企業,南京恒一文化。這家公司的創始人田云鵬是南廣2011屆攝影學院照明專業畢業生。讀書時,田云鵬是系學生會主席,又帶頭創辦了南京高校電子競技聯盟。畢業后,對電競行業十分了解的田云鵬開始在這一行“掘金”。
“我從09年開始做電競,13年的時候DOTA2項目組在中國建立,我是第6號員工;在那之后我還入職過兩家大型電競公司。”做電競教育是田云鵬第四次創業,在這之前他做過硬件生產與直銷,做過電競賽事和社交結合的APP,也嘗試做過電競的智能化場館,最終,他把創業方向瞄準了電競教育。
2016年3月28日,南廣學院終于拿到教育部的專業批復,同年5月,在藝術與科學夸學科論壇上,田云鵬與戴志強結識并達成合作意向。
“拿到批復之后我們開始籌備專業成立的發布會,我去和相關的企業和投資商談合作,人家第一感覺都是瞎胡鬧,電競游戲怎么可能是本科,教育部怎么可能批準,師資、教材怎么弄,誰發文憑?你們一定是在開玩笑,前前后后跑了十五六家,最后愿意來到發布會上的就三四家。”田云鵬說,“發布會的時間我們延了好幾次,一方面是投資商確定不下來,另一方面我們得最萬全的準備,拿出最系統的課程設置和配套師資、教材證明我們不是教你打游戲的,沒辦法,外面的各種議論實在太多了。”
“發布會過去沒幾天,主動找過來的投資機構超過四十家。”田云鵬說。
市場驅動 全國已有20余所高校開設電競專業
資深電競人劉洋在《中國電子競技幕后史》中把2000年前后形容為中國電子競技史上最熱鬧的時期,“像極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局面,一場電子競技思想大爆炸開始了。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好像看到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沒看到,就像黑夜里的火柴,我們只看到一個光點,卻不知道這與那之間是平坦的大路,還是蜿蜒盤旋的溝渠。”
17年過去,百家爭鳴的時代再次來臨,這一次不單單是電子競技比賽而是更加細分化的電子競技教育。寫出這段話的劉洋也成為了率先鳴叫起來的南廣學院藝術與科技專業的“業界導師”。
在南廣宣布開設電子競技專業之后,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傳媒學院、四川科技職業學院等三所四川高校也相繼宣布將開設電競專業,中國傳媒大學本部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娛樂和電子競技方向)也開始招生,前三年畢業生將由英雄互娛和英雄體育解決就業問題。
根據騰訊體育在全國高等職業學校擬招生專業設置檢索系統上查詢的結果顯示,目前共有19所高等職業學校備案開設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除此之外,還有3所二級學院開設與電子競技專業相關的專業方向。
教育部的批復宛若一聲準備集合的號角,眾多高校云集響應,“除了南廣學院,現在還有十多所高校向我們拋出了橄欖枝,希望能夠開設電競專業。”田云鵬說。
目前開設的高校中,大部分學校都是與電競企業、俱樂部合作,相比于普通專業,電競專業的學費也相對較高。“目前幾乎所有招收電競專業的高校都是與企業合作辦學,一方面對學生就業有所保障,另一方面是因為企業比學校更了解這個行業,從而有的放矢地培養所需人才。”內蒙古電子競技協會秘書長李愛龍說。
上海體育學院原本有望申報全國首個電子競技二級學院的高校,但最終決定以在播音主持專業中設立“電子競技解說”方向來先行試水。“符合高考報名標準的人群都可以來報考,計劃中招生20多人,畢業將拿到本科文憑。”上海體院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院長杜友君介紹,“入學考核上,文化課成績會和藝術類招生相似,為本二分數線的60%,但在專業考核上會有其他的要求,比如考生的外語能力、思維反應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對電競游戲的熟悉程度。”
正如杜友君所介紹的招生要求,這些紛紛“試水”電競的高校里均明確表示,本科教育不是為了培養“電競職業玩家”,而是為電競產業培育人才。畢竟,公認的運動員黃金年齡在14-18周歲左右。即便如山東濰坊技師學院(開設9E電競學院)等職業院校里創立電競俱樂部,但招生人數也只占據第一屆150人的5%。
26萬的行業缺口和電競畸形的產業鏈
兩年前,一則新聞震驚全網。南昌一位12歲的少年在父母的支持下,退學專職開直播玩《英雄聯盟》,輕松達到游戲里的王者段位,被稱為“幼年廠長”。如今,這個少年也已經成為某直播平臺里的當紅主播,月收入超過了3萬元。“12歲的小孩鋼琴過10級會被稱為天才兒童,為什么打到游戲大師就不是天才呢?”在一次采訪中,他的父母這樣反問記者。
無獨有偶,一位初中沒有畢業、在北京動物園擺地攤的年輕人同樣闖入了直播圈,成名后他在社交網絡曬出了同直播平臺的簽約合同,網友再三確認后發現,那是一個8位的數字。
有統計顯示,目前電競產業僅有5萬左右的從業人員,行業缺口已經達到了26萬人。“在電競圈子,很多主播年薪過百萬,頂級的甚至是千萬級別。”上海體育學院電競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于飛說,“這就是畸形的現狀,專業人才的大量缺乏造就了哪些聳人聽聞的高薪。”
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游戲工委發布的《2016中國電競產業報告》,去年國內電競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504.6億元,比上年增長34.7%,游戲直播用戶規模突破1億。
在世界電競選手獎金排行榜上,從2015年開始,中國已經連續三年穩居世界第一。2016年,888名中國職業選手在電競賽事上一共獲得了1630萬美金(約合1.1億人民幣)的巨額獎金,平均每名選手都可以拿到12萬人民幣的獎金。
“在這個圈子里,大家都覺得職業選手的獎金高,但獎金早就不是賺錢的主要途徑了,最賺錢的直播,其次是賣外設。”一位電競企業的高管向騰訊體育介紹,“各個電競企業、賽事、俱樂部招人都遇到了問題,互相挖角的事情也很多見。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學的是傳播、媒體、管理等相關專業,再稍微有些電競的經驗,對行業比較了解的話,他的起始薪資就可以達到1萬左右,相比其他行業這個起點大概高了一半。”
sky執起教鞭 職業玩家成導師
李曉峰,更習慣被稱呼為“sky”,一個電競世界里近乎于神祇的名字。他是WCG的雙冠王,入選名人堂,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電競第一人。
幾年前,有家長向他詢問“我的孩子今年11歲,他想要輟學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我是不是應該支持?”李曉峰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一次采訪中他甚至說:“電競是一條不歸路,我不建議孩子去選擇這條路”。如今,當李曉峰再次回想起這位家長的疑問時,他卻說:“我的想法有所改變了,我希望可以教給孩子們電競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教會他們關于人生的規劃。”
李曉峰的獨特在于,他所走過其實是一條“平凡之路”,那是前兩代中國電競人的共同記憶。
1998年,李曉峰初二。暑假時,表弟帶他見識了一樣叫“電腦”的神奇東西,其中一款叫“星際爭霸”的游戲徹底改變了他的作息。從此,他晚上大部分的時間不再是躺在床上睡覺,而是用來通宵玩游戲。為了通宵,他經常挨父親的打;讀大專時,沒錢訓練每天只能吃一塊錢的水煎包;比賽總是輸掉,一氣之下差點跳樓。即便拿到了世界冠軍,有一次堂弟去西安看望他時,發現哥哥仍是汗流浹背地睡在一張床墊上,一間幾百塊錢的出租屋里,沒有枕頭、沒有窗簾、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Sky的艱難處境,在早期的電競圈是一種普遍狀態,那時電競選手往往過得比民工還慘。DOTA2世界冠軍王兆輝,因為曾經窮到撿煙屁股抽,得了個“狗哥”的外號。許是因為這樣的生活狀態,在常人的印象里,電競選手就是趿拉著拖鞋的小混混、叼著香煙的網癮少年。
如今,電競更火了,職業玩家被看成了和運動員一樣的職業。資本也發了瘋地涌入,冠軍動輒可以贏走法拉利、百萬美金巨獎……一個個暴富神話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當已經身為鈦度科技首席執行官的李曉峰再次聊起電競的話題時,他首先提到的變化就是獎金。“當年我拿世界冠軍獎金是2萬美金,如今的世界冠軍都是幾百倍于這個獎金的規模。當時的環境你什么都沒有,你當職業選手除了會玩這個游戲的人關注你以外,沒有任何人會再來關注你。但現在什么都有了,資金有了,媒體有了,連教育也有了。”
田云鵬在幫助南廣學院聯系聘請“業界導師”的時候,聯系了不少職業冠軍,每個一段時間就要去學校出差講課、幾近于公益事業的工資,一些冠軍聽到條件后便謝絕了,但李曉峰的應允很痛快。
“說實話,當時的心情還是有點意外的,本來以為還要一段時間的發展才會有學校來找我,結果沒想到這么快我就能當上導師了。”即便是在初中畢業考試所有科目均不及格,千辛萬苦托人進了洛陽醫專時,李曉峰也不敢想象,有一天會有一個高等院校,學的就是電競。“真的,從來沒有想過,那個年代缺乏的東西太多了,只有富裕到一種程度時,才會想到電競專業吧!”
15歲進入洛陽醫專時,李曉峰是班里唯一的未成年。課堂上,沒讀過高中的Sky什么也聽不懂,他只是憑著“混也要混個畢業證”的信念,盡量不讓自己睡過去。多年之后,李曉峰的名字被寫在了校友榜上最醒目的位置,當他以CEO的身份接觸電競行業內更多的事務時,那種無力感像極了15歲的自己。
“電競行業確實需要更多有電競教育學歷的高素質從業人員來推動。教育就是電競在發展的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合理引導這些喜歡玩游戲的人所誕生的產物。否則玩游戲的人太多了,沒有人來教育也是不行的。”李曉峰說。
“不是所有玩得好的、賺錢多的世界冠軍都有資格成為導師,但他是sky,sky一定可以。”當有人議論電競從業者們是否有資格成為導師時,田云鵬的回答很是堅定。
“如果讓我打分的話,人皇SKY是90分,鈦度SKY是60分,導師SKY暫時還不能打分,也許可以等到以后,讓學生來打打。”李曉峰笑著說。
電競專業的課程表:英語、數據分析、心理學樣樣不少
電子競技專業該如何辦?這個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各個高校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因此,與本校原有的優勢學科相結合,便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電競職業選手出身的胡志祥是南京恒一文化電子競技教育的負責人,他帶領的教研團隊將主要負責電競賽事組織、賽事策劃運營、訓練學等多門電競實操課程的教學工作。胡志祥介紹,在電競專業的課程規劃中,電競課程和通識課程的比例大概是1:1,電競實操課的講師多為電競行業的一線從業者,其余的專業課程仍然由學院相關教研室負責,SKY、劉洋、潘婕等業內導師將會定期到學院講座指導并不參與一線授課。
在南廣學院藝術與科技教研室主任王莉莉看來,“電子競技不能走純工科也不能純藝術,只能是交叉式的。”本科四年計劃開設的課程主要涉及數據分析、電競賽事組織、節目制作、賽事策劃運營、訓練學、心理學、運籌學博弈論、賽事解說等等。依托于學院的工科底蘊,“電競數據”分析被外界視為南廣的拳頭學科。
有著計算機專業學習背景的段老師將為新生們開設《數據科學基礎》課程。為了能更好地上好電競數據分析,從不玩游戲的段老師開始玩起了《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等當下非常火的電競游戲。“計劃是孩子們大一剛入學時就為他們打好數據分析基礎,先讓學生們掌握數據分析軟件和基本方法,課程后期也會和電競數據結合。”段老師認為,要想熟練掌握并且能做好電競數據分析,首要條件是讓學生們對數據統計工具很熟練,其次才要去談怎么做。
數據分析師可以分析一場電競賽事、一支隊伍甚至是某一個隊員,優秀的電競分析師會根據前期分析出來的數據進行戰隊戰術的優化,得出新的作戰決策,并且會計算出該決策的獲勝率。“目前高校電競專業涉及的學科里,數據分析是最有希望申請設立研究生學位的。”上海響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于飛評價。
于飛的另一個身份是籌備中的上海體育學院電競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在于飛的推動下,上海體育學院原本有望在明年創立一個電子競技的二級學院。學院計劃下設四個方向,包括賽事管理、播音主持、數據分析以及運動員培養(遠期)。一份人才培養計劃也擬定完成,學生需要修完通識教育、基礎學科、專業學科、綜合實訓四大類總共50門課,大一、大二學生每周約14個小時的課時,一個學年有一次前往相關電競產業領域的實踐,每次不少于兩個禮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電競圈韓國從業者多,語言課程方面除了英語還需要學習韓語。
由于各種原因,上體開設電競學院的想法暫時擱淺,代之以“電子競技解說”方向先行試水。但于飛介紹,一套共7本的電子競技教材將在今年如期推出,它將是中國電競高等教育里開山之作,會申請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
上課不僅僅打游戲,但實踐課程必不可少。為了學生們切身感受電競比賽氛圍,南廣學院專門新建了電競實驗室。近百平米的實驗室里分前后兩個部分,中間用隔音玻璃分開,前側分兩個戰區,每個戰區有五臺電腦,可供學生們組成兩個戰隊,5v5對抗。后側則是講桌和座椅,未參戰的學生可以坐在后側觀看,此時任課教師會組織學生們分成不同的小組,扮演不同角色:有戰隊的教練負責指揮、有專業的數據分析員,有現場解說,還有策略分析員等。
正如南廣學院的朱院長所言,“學院不以培養運動員為目的,可每一名學生都要會打游戲。”在南廣,實訓課所占比例在40%左右,而對于如山東濰坊技師學院電競專業(9E電競學院)等高職學生來說,進機房的時間則提高到50%-60%。
走出校門 第一批吃螃蟹的孩子會被認可嗎?
從踏進校門到步入社會最短的周期也要四年,但在日新月異的電競產業,四年往往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游戲項目的更新迭代是不可破的規律。四年之后,首批電競專業的畢業生會怎樣投入電競產業還是個不可預測的未知數。
內蒙古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是國內少有的招收電競專業中專生的學校,學制兩年,將職業運動員列為該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目前,該校已經擁有專業學生77名,在一線戰隊服役人員15名。2017年4月3日,該校學生組成的戰隊在“全國高校星聯賽”中獲得了2017春季賽天津站季軍。這個成績多少展現了電子競技專業建學以來的辦學成果,但相比于成熟的俱樂部青訓體系,高校培養職業電競選手仍面臨問題。
以目前的行業經驗來看,高校并不適合培育職業選手,一方面職業選手大多具有一定天賦和長時間訓練,而高校需要在選拔人才方面多方考量,且在入學后提供長時間的規范訓練。
電競行業發展極快,入行之后需要不斷學習才會真正適應行業。因而,即便是科班出身的學生,在走出大學校門后仍要面臨適應社會的陣痛。
作為國內第一個重點高等院校設置的全日制本科電競專業,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娛樂方向)專業20個招生名額,卻引來了900名考生報名考試。據了解,此專業前三屆的畢業生結束學業后,將全部進入英雄互娛或英雄體育,100%解決就業問題。
對于電競專業畢業生的去向,英雄互娛CEO應書嶺認為,電競行業需要多個維度的專業知識,真正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過去從事電競編導、電視工作從業者,很多都是網吧少年,相對來說學歷不是很高。電競行業是一個泛體育產業,有大量的賽事轉播、綜藝節目制作,會耗費很多的人力。”
“這批畢業生是能拿到電競行業最早紅利的一批學生,因為他們年輕了解年輕人想法,又掌握了專業的知識,他們做的東西會更有吸引力,科班培訓生的產生一定會對這個產業有非常大的影響和改變。”英雄互娛CEO應書嶺說。
結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任何學科都必須要經過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電子競技專業更是如此。電子競技專業的設立標志著電競逐漸被社會所認可,但一紙文憑并非進入電競產業的通關牒文。于學校而言,風口之上的電競專業不該成為高校招生的噱頭和斂財的工具。對學生而言,準確的職業定位和技能才是追求的目標,電競專業絕非沉迷游戲的 " 擋箭牌 "。
- 上一篇:歐陽維建老師說愛的教育
- 下一篇:家庭教育:孩子網癮不用